护中线调水源头,保清水永续北上。多年以来,长江科学院致力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监测与科学研究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及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长江科学院护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常驻一线,持续开展水质常规监测

2016年至今,长江科学院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库区水质监测站网运行管理维护”项目。丹江口水库水质监测与保护研究团队常驻现场,坚守一线,持续开展丹江口库区重要断面和入库支流河口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包括:每日开展陶岔渠首9参数监测、库区3个固定自动监测站15项水质指标监测及4个浮船自动监测站10项水质指标监测工作;每月开展库区32个断面(库内16个重要断面及16条入库支流河口断面)基本24项、库内16个断面补充5项监测工作;每季度开展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监测工作;每年开展地表水109项全指标、生物残毒、底质监测等工作。通过驻点监测,团队准确掌握了南水北调中线各支流入库水质、库中水质及取水口出库水质状况及水质变化规律,为保障“一库清水永续北上”、实施科学调水和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冲锋在前,圆满完成水质应急监测

除开展水质常规监测外,团队积极开展丹江口水库水环境风险分析和应急监测,迅速响应多次突发水污染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团队成员充分发扬冲锋在前、能吃苦、肯奋斗的顽强作风和拼搏精神,彰显了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科技创新,有效支撑水质保护管理

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富营养化防治设备现场应用。

数智升级,打造丹江口水质智慧化管理

数字孪生丹江口是水利部、长江委“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也是国内首个以水利工程水质安全为业务需求之一的数字孪生工程。项目以建设成为水利行业标杆工程为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自2022年8月开始,团队克服多轮疫情、与家人长期分离的影响,在丹江口开展连续15个月的驻点封闭式集中,牵头研制了数字孪生丹江口工程水质安全系统,构建了高精度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研发了水质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水质“四预”应用体系,实现了对水库营养物质和污染物时空演进全过程的模拟仿真预演。团队驻点的会议室内,每天晚上都灯火通明,十几名技术骨干加班加点,干劲十足。这群科研“尖兵”克服重重困难,以连续高强度的“白加黑”工作模式奋战,每周基本无休,每天两点一线,会议室俨然已成了他们第二个家,他们用实际行动默默奉献着,推动中线水源水质保护数字化、智慧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数字孪生水质安全模型与“四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2023年丹江口水库170 m蓄水水质安全保障和入库支流泗河排污口偷排事件滚动推演分析,为保障库区水质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依托项目成果,“数字孪生丹江口水质安全模型平台与四预业务”成功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应用案例推荐名录》优秀应用案例,“数字孪生水库水质安全模型平台与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关键技术”入选2023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TZ2023041)。(金海洋、靖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