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来,国内多晶硅原料价格首次站上28万元/吨,创下阶段性新高,从市场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在这种背景下,领导甚至签了大单6月22日晚间,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买方宇泽半导体有限公司已签订2022年至2026年总计16.11万吨多晶硅材料按照目前的市场报价,该订单销售额将达到385亿元这是通威今年签下的第三份硅材料销售长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通威股份在近三个月内公布了三笔多晶硅材料销售长单,总交易量达58.08万吨按照签约时的市场报价,累计销售额将达到1336亿元
与此同时,一些玩家加快了扩大生产的步伐CSG A公告称,拟通过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28亿元,用于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
火热的多晶硅市场
目前长单的锁量,而不是锁价,消耗了硅料供应端的大部分生产计划因此,由于硅料短缺,采购市场上经常出现无料可签的现象
在超签,禁售,涨价等内量因素的推动下,今年以来国内多晶硅价格几乎每周都保持小幅上涨态势而逐渐累积的溢价使得硅料价格在本周创下新的阶段新高
日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周全国单晶配合饲料和单晶致密料价格分别达到27.31万元/吨和27.04万元/吨。
但高昂的价格并没有吓退买家,企业保供锁量的措施促使硅市场保持紧平衡。
硅材料的火爆需求让厂家不愁销路通威股份日前在上述销售公告中表示,该合同为长期销售合同,合同的签订有利于公司多晶硅产品的稳定销售,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从各行各业买家的身份也可以看出,硅材料的买家中不乏新老光伏面孔。
例如,近期与通威签订硅料采购协议的三家企业中,既有龙头企业隆基绿色能源,也有新生力量宇泽半导体和青海高静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不过,成立五年的Uze半导体今年在光伏行业频频发力在与通威签署大单之前,公司于今年5月与设备制造商金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光伏高纯热场用碳/碳材料和高纯绝缘材料在单晶N型热场领域的技术和商业合作达成一致
日前,硅片新秀青海高静太阳能作为买方,与通威股份签订采购协议,计划在2022年至2026年从通威股份下属公司采购不少于21.61万吨多晶硅产品,总销售额约509亿元这份订单是迄今为止光伏行业最大的硅材料销售合同
算上今年4月与隆基绿色能源签订的20.36万吨长单销售合同,通威股份仅在这三家光伏企业就锁定了超过1300亿元的订单。
中信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硅料价格持续上涨主要是因为需求旺盛,硅片产能持续扩张——印度市场,欧洲市场和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持续火爆,隆基绿能,中环,CNC,梁爽节能等企业扩大硅片产能也是主要原因。
目前上游涨价正在推高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但硅料产能何时能与目前的高需求相匹配还很难预测在行业高景气度和国内外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原材料的紧俏程度仍在增加,因此硅料整体紧平衡的基调难以改善
目前硅材料仍将是主要光伏产业链中供应最紧张,产能弹性最小的中信证券认为
拥挤的高利润赛道
虽然在机构眼中,硅材料的产能是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中弹性最小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大硅材料厂商都在加大力度扩大产量特别是一些新的球员,也加快融资步伐,以确保项目投产
6月22日晚间,CSG A发布公告称,拟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8亿元其中20亿元用于年产5万吨高纯晶体硅项目,项目总投资44.91亿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CSG多晶硅项目位于青海省,实施主体为CSG子公司青海CSG日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对此,CSG表示将通过增加太阳公司的资本或其他融资方式来实施该项目
CSG表示,上述多晶硅项目的建设周期为20个月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均销售收入33.89亿元,年均净利润8.63亿元项目投资的预期回收期为5.19年,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8.64%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备案,项目涉及的环评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
事实上,CSG作为中国光伏玻璃领域的龙头企业,已经在多晶硅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公司表示,在光伏发电行业供应链各环节扩产周期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高纯晶体硅的扩产周期长达1.5至2年,而下游硅棒/硅片的扩产周期为6至9个月因此,只有在现阶段布局好高纯晶体硅的产能扩张计划,才能有效满足未来需求,新增产能的市场消化前景良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CSG凭借子公司益昌硅材1万吨/年的多晶硅产能,已在近两年崭露头角在业内统计的2022年新多晶硅项目中,包括CSG的万吨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玻璃厂商跨界多晶硅并非CSG一家。
去年12月,另一家光伏玻璃龙头企业信义太阳能与云南曲靖签署合作协议,建设年产20万吨多晶硅和2万吨白炭黑,日熔1400吨浮法玻璃和2400吨光伏盖板的项目三个项目总投资230亿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自去年2月以来,多晶硅领域已经吸引了十几张新老面孔,涉及计划总产能300万吨,总投资超过2700亿元
虽然业内认为,伴随着多方产量的增加,硅料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回调只是时间问题,但短期内,国内硅料市场仍难改变火爆局面。
但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在产能真正落地时,能否对抗市场的踩踏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