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尤其是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得到了飞速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驻村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公共法律服务载体遍地开花,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城乡法律服务差距逐渐减小、普法宣传教育得到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主体和方式逐渐多元和专业。但法律资源分布不均的客观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法律服务因时间、空间等局限性,距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还有差距。
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法治服务需求,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三亚市吉阳区利用村(居)法务助手强势赋能,助力打造法治乡村新样板。
今年6月,吉阳区司法局在辖区内的街道、村(社区)等26个点位,部署了“无人律所·村(居)法务助手”智能设备,成为了三亚市首个部署使用村(居)法务助手的试点区域。通过现场响应和远程资源支撑相结合,打造面向群众服务的主阵地和一线平台,倾力满足群众“一个大门进来,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法律服务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基层治理多了好帮手
通过当地走访了解到,在使用“村(居)法务助手”前,基层的调解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有些村民对调解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工作人员会偏袒一方;有些村民认为人民调解工作是“和稀泥”,只有到法院才是讲法的地方;还有些村民认为在法律咨询方面,调解员说的未必准确,只有律师和法官才是最懂法的人。引进“村(居)法务助手”之后,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设备落地后,基层干部、工作人员通过设备使用培训会进一步了解了“村(居)法务助手”的功能及操作步骤。自6月上线以来,据平台数据显示,设备日均浏览使用量近300人次,文书模板日均下载30余次,法律服务机构信息查询日均20余次,尤其是在化解矛盾纠纷,助力基层治理法治化方面,该智能设备成效显著。设备自落地以来,辅助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纠纷排查300余次,撰写分析研判材料80期,参与纠纷化解180余起,成功调解170起,调解成功率94%,涉及金额1000余万元。“村(居)法务助手”俨然成为了基层干部的“好帮手”!
群众迎来“贴心人”
通过与当地工作人员沟通并实际体验了解到,该设备不仅能够为基层干部日常工作提供法治助力和支撑、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辖区群众带来更便捷高效、专业智能的法律服务。
现场正在使用村(居)法务助手的群众告诉记者:“以前遇到法律问题只知道打热线电话或者去区里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想要和律师面对面聊,就要等到每周三驻村律师来了才能当面咨询,现在有了村(居)法务助手,随时都可以来咨询,还能连线专业律师,真是太方便了!”
自6月设备上线以来,群众法律咨询问题涵盖了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合同纠纷、劳动纠纷、土地纠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两个月内,累计使用设备群众达三千人次,其中提供“一对一”视频法律服务近100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8%。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这个小小的设备,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群众的法律需求,一件件大事小事、一个个矛盾纠纷及时得到了专业的法律分析与解答,法律咨询“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让群众更容易触及到法律,让法治看得见、摸得着,法治的信仰在群众心中日益弥坚。
深耕法治沃土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培养学法用法知法懂法的乡村“法律明白人”是护航打造“法治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村(居)法务助手系统集成《民法典》、以案释法案例库、法律法规查询、每日课堂等功能是基层学法、普法的资源库,丰富的社群活动和权益,也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参与学法、普法的积极性。
据悉“村(居)法务助手”还特别设置了在线学法模块,其中经典案例500余例,针对近期频发的电信诈骗、海外就业陷阱等案例,基层工作人员借助村(居)法务助手,积极开展反诈宣传工作,加强对群众的警示教育,筑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全民防线,全力守护群众的“钱袋子”。自村(居)法务助手上线以来,已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30余场,参与线上普法课程学习1000余人次。
同时,为鼓励基层工作人员积极学法,提升法治素养,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特捐赠一批公益物资以作奖励。基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每日学习打卡、咨询律师、参与社群活动等方式获取法智积分,法智积分可在兑换中心兑换公益物资。目前,吉阳区榆红村、商品街社区等15个村(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优秀案例随手拍奖”、“今日打卡”、“普法小课堂有奖问答”、“优秀案例集锦”等各项学法互动活动,获得互动奖励积分,已有鹿回头、荔枝沟、新红等7个村(社区)成功兑换了第一批公益物资。
未来三亚将继续围绕“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民营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中心工作,进一步健全覆盖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紧紧围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目标,推进法治进乡村、进农户,在吉阳区打造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易推广的法治乡村、智慧法务的新样板,将经验成果向全市其他区域推广开来,为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法治的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陆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