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香港城市大学内,伯恩光学创始人杨建文博士与城大校长梅彦昌教授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双方将在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研发及工业AI应用三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这场合作不仅是双方十年合作的升级,更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融合迈入新阶段。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隐形冠军”,伯恩光学以玻璃盖板技术闻名,全球市场占有率一度超50%,是苹果、三星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而香港城大则凭借国际化科研实力,连续九年蝉联香港高校美国专利申请量榜首。两者的结合,既填补了香港科研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也为湾区制造业注入创新基因。
从捐赠到联姻:产学研合作的进阶密码
2015年,伯恩光学向香港城市大学捐赠2亿港币,用于动物医学院建设和学生海外交流。彼时,这一善举被视为企业对教育的反哺,但十年后,这笔捐赠却成为“技术联姻”的起点。双方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构建了“短中长”结合的创新矩阵,首先是短期攻坚通过技术咨询解决产线难题,再来是中期储备,联合开发专利技术,形成技术护城河,最后构建长期生态,成立联合实验室,实现人才共育与资源共享。
此外,伯恩光学在香港成立伯恩创科有限公司,搭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体系,将实验室成果快速推向市场。
成果落地:实验室技术如何变成生产线王牌
在伯恩光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的联合实验室中,机械工程系教授阮海辉团队研发的微晶玻璃3D热弯成形技术,成功应用于苹果Vision Pro的超大深度热弯玻璃前盖。
合作不仅带来技术突破,还催生独特的创新生态,联合实验室发表6篇SCI论文,推动光学材料领域研究;新型材料技术已规模化应用于伯恩产线,伯恩光学现在的年产能达18.5亿片玻璃盖板。这种“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模式,让香港高校的理论优势与伯恩的产业经验深度融合。
未来蓝图:湾区如何成为全球产业灯塔
伯恩光学永湖生产基地的车载玻璃项目一期已满负荷运转,二期也已于去年三季度投产,年产能达3000万片,覆盖HUD光学元件、激光雷达视窗等高端产品。通过智能化、交互化等技术,伯恩目标成为全球智能汽车盖板领域的领导者。
伯恩光学已与香港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都有合作,如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纳米及先进材料研究院等,通过伯恩量产验证,未来可向全球产业链输出。同时,联合培养的博士与工程师成为湾区高端制造的中坚力量,形成“人才-技术-产业”闭环。
正如杨建文所言:“我们的目标是破解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让香港智慧与湾区制造深度融合。”
湾区共振,照亮中国智造未来
从2亿捐赠到技术联姻,从“果链巨头”到“创新链引擎”,伯恩光学与香港高校的合作,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在智能汽车、AR/VR等新赛道上,这种“产学研共振”模式,或将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